總感覺時間不夠用?你可能陷入了“時間貧困”。
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貧困”是指可支配收入不足,那么時間貧困指的就是個人可支配時間缺乏。
身為職場人,想做的事太多,而時間又太少。總感覺自己無法同時兼顧時間和金錢。一直為時間和金錢的取舍而左右為難,永遠無法平衡工作以外的時間。工作不斷侵入我們的個人生活,不斷增加我們的壓力,毀掉我們的幸福。
可能我們覺得回復一個工作微信不需要多長時間,但是我們可以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事情,我們可以采取更好的措施來捍衛我們的時間。
那么,為什么我們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
時間匱乏的原因,不是需要的時間和真正擁有的時間這兩者的偏差,而是在于我們如何看待和重視這些時間。
一、我們為什么是時間的窮人?
先來說一下“時間陷阱”,這是導致絕大多數人長期感到時間匱乏的元兇。
在職場中,我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比以往要多得多。現在的社會文化促使我們把那些一直在辦公室工作的人當作“英雄”來崇拜。如果不把每一刻都用在工作上,或是至少做做工作的樣子,那么我們的世界明天就會崩塌。
因此很容易造成我們在時間上做出不當的選擇,且更容易低估將金錢放在第一位所造成的長期成本。
我們不能充分理解,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也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追逐金錢有一定的價值,但這場賽跑是沒有盡頭的,你總想力爭得到更多,研究表明,無論已經擁有多少財產,人們仍會追求更多。
其次,“時間陷阱”會讓我們認為:未來能夠擁有比現在更多的時間,從而犧牲掉現在的一些時間,留給以后享受。
但如果你不懂得享受當下,到了未來,你依然不會有更多時間,只不過是在重復同一個錯誤。
鑒于時間的寶貴,我們本應將它放在第一位。我們要明白,總有一天,時間流逝殆盡,明天永不會再來。
二、養成時間富裕的八大策略
策略一,認清你的原因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刷抖音、玩游戲?
或許自己都說不清楚,但在打發空閑時間時,你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當“偶爾”成為一種習慣,我們的行為也就變成了一種耗損時間的有害因素,切斷了我們的人際關系,也讓我們與更有質量和有助于增加時間財富的活動漸行漸遠。
想要克服的話,就深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我為什么要這樣做?我想要取得什么成果?這真能為我的一天增添價值嗎?我能利用這段時間做更充實的事情嗎?
如果你的答案表明你真的是在遠離焦慮和壓力,或者你從這些活動中獲得了真心的快樂,那么再繼續沉浸一會兒也無妨。在繼續進行其他任務之前,列出清單并寫出你認為花多少時間來做這件事比較合適。
長久來看,這份清單將會幫你找出那些耗費時間的活動,或許還能讓你了解自己陷入其中的原因。
了解自己為什么以及何時會漫不經心地打發時間,這有助于你用更有趣味的活動來做替換。如果你會在勞累時打發時間,那就試著打個盹兒。
如果是出于壓力打發時間,那就把這段時間用來計劃一些高效或愉快的活動。這里請注意,消極地刷抖音反倒會增加我們的孤獨感,與其如此,不如給朋友或家人發微信、打電話或是見個面聚個餐。
策略二,留出(或安排)空閑時間
人們在開始發掘和購買時間時,往往會過分熱衷于用愉快的活動替代痛苦的活動,甚至會用時間富裕型活動將日程表塞滿。
實際上,如果把個人和工作上的活動一個接一個地安排在一起,不留緩沖時間,我們對這些活動的享受程度也會打折。
只是把休閑活動列入日程表中,就能讓活動的趣味性降低。
我們將自己從當下抽離,投射到未來,而對于未來事件所產生的焦慮,也在悄然竊取著我們的時間。
想要防止這種情況出現,方法之一就是提前考慮甚至計劃好空閑時間,即約會之間額外空出的能夠用來緩沖或是休整的時間。
一些研究人員提倡粗略計劃的方法,也就是不與朋友定在晚上 7 點見面,而是定在“下班后”見。或者,你也可以“在周日早晨的某個時間”做做家務,而不是“8 點開始,10點結束”。
空閑時間消除了硬要將所有計劃完成所帶來的壓力,給自主自發留出了空間。這種自發性非常重要,因為過分注重效率會帶來負面影響:如果談話的效率過高,我們對談話的享受就會打折扣。
將效率放在首位,會讓我們更容易錯過一些的溝通,也就是那些更可能給我們帶來創意和新機遇的人。
策略三,熟悉自己的日程計劃思維方式
如果你不確定該計劃多少空閑時間,可以參考自己的日程計劃思維方式來做決定。日程計劃思維方式分為兩種:時鐘型人;事件型人。
時鐘型人的時間表,是由每天的固定時間—時鐘—所規定的。他們不會僅僅因為感覺“合適”就終止某項活動;相反,如果終止,也是因為時間已到,也就是他們安排好的結束時間。這些人更有可能堅持按照慣例行事,并在工作和休閑上設立嚴格遵守時間的目標(比如:每天早上我都會在 5 點到 6點之間鍛煉身體)。
與之相反,事件型人則允許由事件本身來確定時間表。他們或許會安排一場會議,但卻不限定會議本身的時間;會議持續 15 分鐘還是 90 分鐘都沒什么大礙,不必考慮規定時長。
事件型人不會在下午 1 點 30 分準時打電話給你,而是會在“等我吃完午飯”再打來。他們也不會太擔心提前訂座的問題,而是會說,“我們周六晚上一起吃晚餐吧”,或是“等下班后一起從辦公室走路回家吧”。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能適應這兩種方式,否則職場得一團糟。但是我們都默認只會采用其中一種。
所以,要仔細考慮我們默認的日程計劃思維方式是否會影響、如何影響我們對時間本身及時間財富價值的衡量。如果用一種與你的日程計劃思維相符的方式來安排各項活動,你不僅會感覺更得心應手,而且將計劃貫徹到底的概率也會更高。
策略四,明確意圖
意圖,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不僅會迫使我們對使用時間的方式進行思考,也能敦促我們致力于時間的有效利用。一旦與耗損時間的每日例行事務聯系在一起,意圖的效用便顯而易見了。
比如說,如果你想要閱讀或聆聽更多的書籍,那就可以將意圖設定為聽更多的有聲書。但是,利用通勤時間聽有聲書,這樣的意圖則更加有效。
你就能帶著時間富裕型活動的意圖去對待時間匱乏型活動,以此發掘更多的時間。
如果想要動筆寫一本書,那就將意圖定為每天空出三次午餐時間,自己一個人吃飯和寫作。
如果想要增加將意圖貫徹到底的概率,你可以在午餐盒上或隨時看得見的地方添加一個引人注意的色彩鮮亮的便利貼。
將每天必做的事項(如購物、通勤和吃飯)與意圖聯系起來,也能增加你將意圖貫徹到底的概率,因為每次坐下來吃午飯的時候,你都會想起,可以把這段時間用來寫書。
在一周伊始時寫下你的意圖,并在一周末了時標出完成事項,這也是有幫助的。
如果沒有堅持下去,那就寫下沒能堅持的原因,并及時復盤理清這些失敗的原因。
策略五,實施獎罰
如果你的時間習慣堅持得很順利,那就給自己一個獎勵。
如果你打算因為實現時間目標而獎勵自己,那就有必要留心一些關于獎勵的要素。
我們容易重視通過努力獲得的獎勵,即便這些獎勵沒有什么現金價值。
假如說,你連續三天堅持利用早上的高效時間來處理困難的工作,那就通過擲硬幣來決定是獎勵自己一杯還是兩杯價格比較貴的咖啡。
研究表明,在獎勵大小之間加入些許不確定性,能夠提高當事人達成目標的投入程度。
如果你是真心想要改變自己利用時間的方式,那可以嘗試在失敗時讓自己付出一些代價。
除了那些常用的懲罰(比如晚餐后不能吃甜點),也可以利用便攜的科技。
比如,手機里有一款叫作森林(Forest)的應用程序,會在你完成目標時為你展現一棵郁郁蔥蔥的大樹生長的動畫,而在你沒能達成目標時展現樹木漸漸枯萎死亡的情景,從畫面上震撼到你。
策略六,設定默認模式
自控和施加意志力并不容易,人們高估了這種做法的效用。想要在執行時間富裕型事項上言出必行,你需要設置能夠產生時間財富的默認模式。這樣,時間富裕就從一種選擇變成了一種默認模式。也就是說,做決定就等于是選擇從時間富裕的狀態中跳出來。
① 將電子設備的默認狀態設為靜音或免打擾模式
如果哪個應用程序不允許你關閉通知,那就把它刪掉。把電子設備的默認狀態設成靜音或免打擾模式,努力做到每隔三小時或在你能承受的一段時間后再查看信息等。
在這項措施上,要有股狠勁兒。退訂那些經常給你發郵件的網站。將實時通信和其他經常發來的信件轉移到“稍后再讀”文件夾。你或許會驚訝地發現,即使收不到通知,你也不會有什么不適。
② 管控你的個人默認模式
你可以針對不會自動參與的活動設定一套相應的規則。對于不在計劃內的活動,尤其是那些要求你為了他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時間的活動,可將默認狀態設置為拒絕。
比如,對工作中某個不太重要的小項目就可以這樣處理。為出差的頻率設一個上限(比如每個季度一次),但同時也要明白,你或許會為了更高質量的時間而犧牲晉升的機會。
同樣,在私人時間上,如果你已經計劃好了一定數量的社交活動,那就在接到更多邀約時,默認拒絕。
在爭取時間財富的戰役中,默認拒絕是一種強大的武器,但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在這方面都做得很糟糕。這是一項熟能生巧的技能。一個能讓拒絕變得簡單些的策略,就是公開拒絕。
策略七,識別并對抗純粹緊急效應
有的時候,我們會在準備面試等這種較為困難又重要的事項上拖延時間,而把時間浪費在回復電子郵件等較為簡單和次要的事項上。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在工作上遇到繁忙的一周或是碰到重要的截止日期時,我們卻將收件箱的郵件看了個遍。工作越是繁忙、時間越是緊迫,我們就越會產生趕緊把事情做完的緊迫感。
不巧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全面把控待辦事項重要性的能力也會有所下降。因此,我們會習慣性地思考一項任務是否緊迫,而非是否重要。這種行為被稱為純粹緊急效應。
想要盡量避免純粹緊急效應,第一步就是將你的待辦事項在這個矩陣中標出。尤其留心記錄那些回想起來純屬緊急或并不重要的事項,在日后遇到這些事的時候,盡量選擇規避。
策略八,悠然享受閑暇時光
只騰出更多休息時間是不夠的,你還要確保自己盡可能地去享受這段閑暇時光。
你或許有過類似的經歷。出去度假急吼吼地圍著當地景點拍照留念,或者帶著電腦出去度假,沒有享受當地的風土人情。
這并不罕見。研究人員發現,考慮休閑的經濟價值會讓我們對這段時光的享受打折,因為我們是在不停地用實際體驗與主觀預期的價值或理想進行比較。
許多種類的活動也都是如此:與為了心情愉悅而跑步相比,如果緊盯著燃燒了多少卡路里,我們從這體驗中獲取的快樂就會減少。當我們查看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已經讀了多少頁時,擔心是否達到了閱讀目標的我們,注意力便會從故事的內容轉移出來。
每當“追蹤記錄”閑暇時間,或是著眼于休閑帶來的金錢成本時,會過分關注時間效率。我們不再品味時間,而是關注如何讓我們的休閑時間過得物超所“值”。
想要享受日程表上安排的活動,就請將活動的價值與金錢和其他標準分離開來,因為這些東西無法準確衡量你當下所做事情的意義。
將注意力從“這筆投資的效率有多高”的想法上移開,而是關注于當下。任何讓我們從享受當下閑暇中脫離出來的行為,都會破壞這段時光的價值,也會降低我們在未來再次投身其中的概率。
簡而言之,不要考慮度假或雇請房屋保潔所花的金錢成本是否值得,而是要轉念想一想,能與朋友和家人共度這段多出來的時光,能夠與你的另一半蜷縮在沙發上看電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三、注重安排時間之后會帶來的影響
那些更加重視時間而非金錢的人,能享受到各種各樣的益處。
1.增加快樂
?
更珍惜時間而非金錢所獲得的快樂。
2.促進社交
?
重視時間會促使我們將社會關系擺在第一位。即便是短暫的社交互動,比如與那個你總在公車地鐵上碰到的人聊聊天,也能減少時間壓力、增加快樂且有著驚人的效果。
3.提高工作滿足感
珍惜時間的人與重視金錢的人的工作時長是相同的。但是,那些更加珍惜時間的人往往會比那些重視金錢的人收入更多,因為這些人更有可能去追求自己熱愛的職業,因此工作壓力較小,效率和創造力更高,也較不容易半途而廢。